lsyncd实时同步

介绍

Lysncd 实际上是lua语言封装了 inotify 和 rsync 工具,采用了 Linux 内核(2.6.13 及以后)里的 inotify 触发机制,然后通过rsync去差异同步,达到实时的效果。我认为它最令人称道的特性是,完美解决了 inotify + rsync海量文件同步带来的文件频繁发送文件列表的问题 通过时间延迟或累计触发事件次数实现。

另外,它的配置方式很简单,lua本身就是一种配置语言,可读性非常强。lsyncd也有多种工作模式可以选择,本地目录cp,本地目录rsync,远程目录rsyncssh。
与另外两种同步对比

inotify+rsync

随着文件数量的增大到100W+,目录下的文件列表就达20M,在网络状况不佳或者限速的情况下,变更的文件可能10来个才几M,却因此要发送的文件列表就达20M,严重减低的带宽的使用效率以及同步效率;更为要紧的是,加入inotifywait在5s内监控到10个小文件发生变化,便会触发10个rsync同步操作,结果就是真正需要传输的才2-3M的文件,比对的文件列表就达200M。使用这两个组合的好处在于,它们都是最基本的软件,可以通过不同选项做到很精确的控制,比如排除同步的目录,同步多个模块或同步到多个主机。

sersync

sersync 这么个工具可以提高同步的性能,也解决了同步大文件时出现异常的问题,所以就尝试了一下。sersync是国内的一个开发者开源出来的,使用c++编写,采用多线程的方式进行同步,失败后还有重传机制,对临时文件过滤,自带crontab定时同步功能。网上看到有人说性能还不错,说一下我的观点:

国产开源,文档不是很全,在2011年之后就没更新了(googlecode都要快关闭了,其实可以转交其他人维护),网上关于它的使用和讨论都止于10年了
采用xml配置文件的方式,可读性比较好,但是有些原生的有些功能没有实现就没法使用了
无法实现多目录同步,只能通过多个配置文件启动多个进程
文件排除功能太弱。这个要看需求,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排除子目录。而对于我的环境中,这个功能很重要,而且排除的规则较多
虽然提供插件的功能,但很鸡肋,因为软件本身没有持续更新,也没有看到贡献有其它插件出现(可能是我知识面不够,还用不到里面的refreshCDN plugin)

安装

rpm安装

在Redhat系(我的环境是CentOS 6.5 x86_64 ),可以手动去下载 lsyncd-2.1.5-6.fc21.x86_64.rpm,但首先你得安装两个依赖yum install lua lua-devel。也可以通过在线安装,需要epel-release扩展包:

rpm -ivh http://dl.fedoraproject.org/pub/epel/6/x86_64/epel-release-6-8.noarch.rpm
yum install lsyncd

源码安装

从源码编译安装可以使用最新版的lsyncd程序,但必须要相应的依赖库文件和编译工具:yum install lua lua-devel readline-devel ncurses-devel asciidoc cmake

版本要求

Lua> = 5.1
Lsyncd依赖于Lua 5.1或更高版本; 那就是Lua 5.1,5.2或5.3。对于5.1之后的Lua版本,你需要一个最新的Lsnycd版本。对于大多数发行版,您需要安装liblua ??,liblua ?? - dev和lua ?? 包,用?? 作为相应的Lua版本。
cmake> = 2.8
要将Lsyncd配置到您的系统,需要cmake> = 2.8
rsync> = 3.1
在运行期间,Lsyncd需要在源系统和目标系统上同时安装rsync> 3.1。
注:两台机器或多台机器,保证rsync版本为3.1.x以上,否则会报错:rsync : on remote machine: --delete-missing-args: unknown option

从github上下载lsyncd-2.2.2.tar.gz 的目前最新版本版本使用的是 cmake 编译工具,无法./configure

uzip lsyncd-2.2.2.tar.gz
cd lsyncd-2.2.2
cmake -DCMAKE_INSTALL_PREFIX=/usr/local/lsyncd
make && make install

lsyncd同步配置

settings {
    logfile ="/usr/local/lsyncd-2.1.5/var/lsyncd.log",
    statusFile ="/usr/local/lsyncd-2.1.5/var/lsyncd.status",
    pidfile = "/var/run/lsyncd.pid",
    nodaemon = false,
    maxDelays = 1 ,
    inotifyMode = "CloseWrite",
    maxProcesses = 8,
} 

本地目录同步

sync {
    default.direct,
    source = "/tmp/src",
    target = "/tmp/dest",
    delay = 1
    maxProcesses = 1
}
# 或
sync {
    default.rsync,
    source = "/tmp/src",
    target = "/tmp/dest1",
    excludeFrom = "/etc/rsyncd.d/rsync_exclude.lst",
    rsync = {
        binary = "/usr/bin/rsync",
        archive = true,
        compress = true,
        bwlimit = 2000
    }
}

远程目录同步

rsyncd daemon

sync {
    default.rsync,
    source = "/tmp/src",
    target = "syncuser@172.29.88.223::module1",
    delete="running",
    exclude = { ".*", ".tmp" },
    delay = 30,
   init = false,
    rsync = {
        binary = "/usr/bin/rsync",
        archive = true,
        compress = true,
        verbose = true,
        password_file = "/etc/rsyncd.d/rsync.pwd",
        _extra = {"--bwlimit=200"}
    }
} 

rsync+rsyncssh

sync {
    default.rsyncssh,
    source = "/tmp/src2",
    host = "172.29.88.223",
    targetdir = "/remote/dir",
    excludeFrom = "/etc/rsyncd.d/rsync_exclude.lst",
    -- maxDelays = 5,
    delay = 0,
    -- init = false,
    rsync = {
        binary = "/usr/bin/rsync",
        archive = true,
        compress = true,
        verbose = true,
        _extra = {"--bwlimit=2000"},
    },
   ssh = {
        port = 1234
   }
}

多主机同步

settings {
  logfile ="/var/log/lsyncd.log",
  statusFile ="/etc/lsyncd.status",
  pidfile = "/var/run/lsyncd.pid",
  nodaemon = false,
  maxDelays = 1 ,
  inotifyMode = "CloseWrite",
  statusInterval = 5,
-- 同步时间间隔
  maxProcesses = 10,
}

sync{
  default.rsync,
  source="/web/data/ftp/",
  target="rsync@172.30.0.27::picture",
  delete = true,
  delay = 1,
  init = true,
  rsync = {
    binary = "/usr/bin/rsync",
    archive = true,
    compress = true,
    verbose = true,
    password_file = "/etc/rsync.pass",
  }
}

sync{
  default.rsync,
  source="/web/data/ftp/",
  target="rsync@172.30.0.28::picture",
  delete = true,
  delay = 1,
  init = true,
  rsync = {
    binary = "/usr/bin/rsync",
    archive = true,
    compress = true,
    verbose = true,
    password_file = "/etc/rsync.pass",
  }
}


配置文件

官方手册 地址 https://axkibe.github.io/lsyncd/

settings

里面是全局设置,–开头表示注释

logfile 定义日志文件
stausFile 定义状态文件
nodaemon=true 表示不启用守护模式,默认
statusInterval 将lsyncd的状态写入上面的statusFile的间隔,默认10秒
inotifyMode 指定inotify监控的事件,默认是CloseWrite,还可以是Modify或CloseWrite or Modify
maxProcesses 同步进程的最大个数。假如同时有20个文件需要同步,而maxProcesses = 8,则最大能看到有8个rysnc进程
maxDelays 累计到多少所监控的事件激活一次同步,即使后面的delay延迟时间还未到

sync

里面是定义同步参数,可以继续使用maxDelays来重写settings的全局变量。一般第一个参数指定lsyncd以什么模式运行:rsync,rsyncssh,direct三种模式:

default.rsync :本地目录间同步,使用rsync,也可以达到使用ssh形式的远程rsync效果,或daemon方式连接远程rsyncd进程;
default.direct :本地目录间同步,使用cp、rm等命令完成差异文件备份;
default.rsyncssh :同步到远程主机目录,rsync的ssh模式,需要使用key来认证

source 同步的源目录,使用绝对路径。target 定义目的地址.对应不同的模式有几种写法

/tmp/dest :本地目录同步,可用于direct和rsync模式
172.29.88.223:/tmp/dest :同步到远程服务器目录,可用于rsync和rsyncssh模式,拼接的命令类似于/usr/bin/rsync -ltsd –delete –include-from=- –exclude=* SOURCE TARGET,剩下的就是rsync的内容了,比如指定username,免密码同步
172.29.88.223::module :同步到远程服务器目录,用于rsync模式

优化选项

init 这是一个优化选项,当init = false,只同步进程启动以后发生改动事件的文件,原有的目录即使有差异也不会同步。默认是true
delay 累计事件,等待rsync同步延时时间,默认15秒(最大累计到1000个不可合并的事件)。也就是15s内监控目录下发生的改动,会累积到一次rsync同步,避免过于频繁的同步。(可合并的意思是,15s内两次修改了同一文件,最后只同步最新的文件)
delete 为了保持target与souce完全同步,Lsyncd默认会delete = true来允许同步删除。它除了false,还有startup、running值,请参考 [Lsyncd 2.1.x ‖ Layer 4 Config ‖ Default Behavior](https://github.com/axkibe/lsyncd/wiki "Lsyncd 2.1.x ‖ Layer 4 Config ‖ Default Behavior")。

excludeFrom 排除选项
后面指定排除的列表文件,如excludeFrom = “/etc/lsyncd.exclude”,如果是简单的排除,可以使用exclude = LIST。这里的排除规则写法与原生rsync有点不同,更为简单:

--需要排除的目录列表,一定要用相对路径
例如: --exclude={'a','b'},
监控路径里的任何部分匹配到一个文本,都会被排除,例如/bin/foo/bar可以匹配规则foo
如果规则以斜线/开头,则从头开始要匹配全部
如果规则以/结尾,则要匹配监控路径的末尾
?匹配任何字符,但不包括/
*匹配0或多个字符,但不包括/
**匹配0或多个字符,可以是/

rsync配置选项有

(提示一下,delete和exclude本来都是rsync的选项,上面是配置在sync中的,我想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减少rsync的开销)

bwlimit 限速,单位kb/s,与rsync相同(这么重要的选项在文档里竟然没有标出)
compress 压缩传输默认为true。在带宽与cpu负载之间权衡,本地目录同步可以考虑把它设为false
perms 默认保留文件权限。
其它还有rsyncssh模式独有的配置项,如host、targetdir、rsync_path、password_file,见后文示例。rsyncOps={“-avz”,”–delete”}这样的写法在2.1.*版本已经不支持。
lsyncd.conf可以有多个sync,各自的source,各自的target,各自的模式,互不影响。

其它rsync的选项
其它还有rsyncssh模式独有的配置项,如host、targetdir、rsync_path、password_file,见后文示例。rsyncOps={“-avz”,”–delete”}这样的写法在2.1.*版本已经不支持。

lsyncd.conf可以有多个sync,各自的source,各自的target,各自的模式,互不影响。

使用命令加载配置文件,启动守护进程,自动同步目录操作。

/usr/local/lsyncd/bin/lsyncd -log Exec /etc/lsyncd.conf

内核参数修改

修改inotify默认参数(inotify默认内核参数值太小)

查看系统默认参数值

sysctl -a | grep max_queued_events
#结果是:fs.inotify.max_queued_events = 16384
sysctl -a | grep max_user_watches
#结果是:fs.inotify.max_user_watches = 8192
sysctl -a | grep max_user_instances
#结果是:fs.inotify.max_user_instances = 128

修改参数:

# vim /etc/sysctl.conf 添加以下代码
fs.inotify.max_queued_events=99999999
fs.inotify.max_user_watches=99999999
fs.inotify.max_user_instances=65535

使配置生效

sysctl -p

参数说明:

fs.inotify.max_queued_events:表示调用inotify_init时分配给inotify instance中可排队的event的数目的最大值,超出这个值的事件被丢弃,但会触发IN_Q_OVERFLOW事件。
fs.inotify.max_user_instances:表示每一个real user ID可创建的inotify instatnces的数量上限,默认128.
fs.inotify.max_user_watches:表示同一用户同时可以添加的watch数目(watch一般是针对目录,决定了同时同一用户可以监控的目录数量

lsyncd的其它功能

lsyncd的功能不仅仅是同步,还可以监控某个目录下的文件,根据触发的事件自己定义要执行的命令,example是监控某个某个目录,只要是有jpg、gif、png格式的文件参数,就把它们转成pdf,然后同步到另一个目录。正好在我运维的一个项目中有这个需求,现在都是在java代码里转换,还容易出现异常,通过lsyncd可以代替这样的功能。但,门槛在于要会一点点lua语言(根据官方example还是可以写出来)。

另外偶然想到个问题,同时设置了maxDelaysdelay,当监控目录一直没有文件变化了,也会发生同步操作,虽然没有可rsync的文件。